自20世纪90年代大力推进金融电子化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支付体系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整个支付清算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特许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支付清算体系。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为全社会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是全社会资金流动的“高速公路”和“大动脉”,其建设发展和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对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成果丰硕
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以下简称“清算总中心”)作为人民银行所属的负责支付系统开发建设运行的责任单位,见证了我国支付体系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人民银行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银行相关部门和各分支机构的大力支持以及金融机构同行的密切配合下,一代代支付清算人突破重重难关,始终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了支付清算系统一步步地升级换代。清算总中心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支付体系发展史的缩影。从20世纪90年代建成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到21世纪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投产运行及全国推广应用,清算总中心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为我国支付系统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取代传统手工模式,步入信息化时代。1991年4月1日,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首先在沈阳等7个城市试运行,同年9月推广到全国21个城市。2002年1月15日,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全面实现业务到县,覆盖所有县市,连接2万多个通汇网点。电子联行系统建成后,通过“天地对接”,解决了“天上三秒、地上三天”的突出矛盾,原来手工联行模式下需半个月处理的业务通过电子联行系统当日即可完成,大大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加快了资金汇划速度,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为改进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电子联行系统彻底改变了过去依靠邮路传递支付清算信息的局面,实现了资金汇划信息电子化传输质的飞跃。
取代电子联行系统,全面提升资金结算效率。2002年10月8日,大额支付系统投产试运行;2005年6月27日,大额支付系统完成全国推广应用,全面取代电子联行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实现了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Account Booking System,ABS)的直接联通,依靠物理摆放在支付系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清算账户,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跨行的支付清算服务,有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终结算者的职能作用,有利于防范支付风险,确保支付的最终结算。大额支付系统建立了包括行名行号基础数据在内的一整套基础数据标准,建立了全国通用的报文格式标准,连接了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外汇交易系统、银联综合业务系统、城市商业银行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同城清算系统等参与者,能有效支持公开市场操作、债券交易、同业拆借、外汇交易等金融市场的资金清算,将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同城票据交换所等其他系统的资金清算统一纳入支付系统处理,有利于人民银行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大额支付系统实现了资金的实时清算,为金融业提供了快速、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满足了社会各种支付清算活动的需要,标志着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现“一点清算”,更好支持金融市场交易和多样化支付工具的资金结算。2010年8月30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先期投产运行,主要支持网上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跨行(同行)资金汇划处理。作为7×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实时零售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以资金实时到账和在线获取支付结果的良好客户体验,有力地促进了银行业网上支付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充分满足了基于电子银行、电子商务发展应用的多种零售支付业务和信息服务的业务需求,被社会大众誉为“超级网银”。2017年前11个月,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处理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实现同比90.4%和63.7%的强劲增长;日均处理业务达2252万笔、1640亿元。2013年10月8日,第二代支付系统上线运行。第二代支付系统建立在第一代支付系统成功经验基础之上,引入先进的支付清算管理理念和技术,功能更完善、架构更合理、技术更先进、管理更简便。第二代支付系统采用金融业国际通用报文标准,建设了独立的支付报文传输平台;实现了银行机构以法人为单位在支付系统“一点清算”;新增大额清算排队业务撮合、“资金池”管理、日终自动拆借、“一揽子”流动性实时查询等功能,极大提高了清算效率,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流动性管理;建立了以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为主要核心技术的安全保障机制以及“多中心”运行模式下的灾难备份体系。第二代支付系统更灵活地适应了新兴电子支付的发展需要,有效降低了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提升了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连续性和可用性。第二代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后,上海票据交易所、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清算系统先后接入大额支付系统,进一步扩大了对金融市场的支持范围和中央银行货币结算的覆盖范围。
实现跨境支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15年10月8日,CIPS(一期)成功上线运行,采用实时全额结算方式处理客户汇款和金融机构汇款业务,各直接参与者“一点接入”,集中清算,有利于缩短清算路径,提高清算效率,同时为境内直接参与者提供专线接入方式。CIPS(一期)采用国际通用报文标准(ISO 20022),便于参与者跨境业务直通处理,系统运行时间覆盖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人民币业务主要时区。CIPS的建成运行标志着人民币国内支付和国际支付统筹兼顾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现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了共同发展新动力,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对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推进业务连续性建设,主要灾备指标整体达到业内先进水平。2017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清算总中心成功实施支付清算系统国家处理中心有计划、带业务、全系统、异地切换运行。在小额支付系统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业务受理时段,首次成功实施支付清算系统国家处理中心整体带业务的异地切换。交易系统的切换和回切用时分别为110秒和109秒,其中,国家处理中心业务暂停对外服务时间分别为80秒和79秒,CIPS切换和回切用时分别为86秒和103秒,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切换和回切用时分别为176秒和242秒,并实现用户微感知。经过切换运行和应急演练,清算总中心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备的工作程序,提高了一体化应急处置和综合保障能力,为后续开展类似工作以及真实灾难场景下的有效应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支付系统的应急备份水平达到了业内先进水平。
提升IT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切实防范系统风险。清算总中心从2014年开始进行全国32个城市处理中心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更新工作,运用虚拟化技术建设了稳固、灵活的计算资源支撑平台,大规模使用了国产网络设备,构建了明晰、规范和符合信息安全要求的网络结构和网络边界,切实提高了IT系统整体不间断服务能力;2015年,清算总中心开始进行全国32个城市处理中心本地备份接入系统建设工作,城市处理中心本地备份接入系统通过共享位于无锡的计算资源,与城市处理中心同时对参与者提供服务,实现了“真双活”的业务处理模式,可在城市处理中心完全失效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连续性,进一步增强业务连续性和参与者服务水平。
以新理念推动支付清算系统迈入新时代
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是支付行业的基石,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平台,对提高支付清算效率、加快社会资金周转、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作用。当前形势下,整个社会对支付清算的需求不断增加,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在给支付清算行业带来新市场需求和新业务模式的同时,也给支付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带来更大的挑战。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需要储备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做更前瞻的战略规划研究,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未来,清算总中心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清算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支付系统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优化金融供给体系,推进金融市场创新,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进一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发掘业务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近年来,支付清算产品服务不断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支付需求不断更新,对支付服务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清算总中心将适应时代进步和支付清算行业的发展要求,逐步实现从运行建设到运营服务的定位转变,实现从技术支撑、业务操作、服务优化到技术推动、业务拓展、服务完善的发展战略转变,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安全与效率并重”的原则,拓展业务服务范围,改善用户体验,满足各类支付服务组织的业务需求,延长大额支付系统对外服务时间,建设境外参与者全球服务网络,进一步推动与证券、期货、黄金等重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发挥更全面、更充分的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作用。
立足金融科技发展,培养国家金融科技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也是金融科技的核心载体,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未来清算总中心将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博士后人才,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不断加强分布式架构、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分析等方面的人才和经验储备,打造一支专业型、复合型、学习型、创新型的金融科技队伍,提升科研水平,促进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助力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的完成。
努力创新管理模式。优化IT组织结构。未来清算总中心将探索更合理、更科学的IT组织结构,构建多中心管理模式,提升系统建设和运维效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技术架构转型和单位的整体发展战略。清算总中心将顺应形势发展需要,根据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及运营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
密切跟踪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科技的发展促进金融业务的增长、创造新的金融业态,引发金融基础设施的量变和质变。未来清算总中心将强化研究能力,持续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在国内外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对行业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开展专题研究、联合研究,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清算总中心将继续开展对金融领域前沿科技的深入研究,高度关注和研究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预警可能发生的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为监管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积极开展大数据分析。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数据逐步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目前,清算总中心通过对大额支付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了“支付清算系统经济热度指数”,测算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活跃程度,预测同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的变化趋势。未来,清算总中心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逐步将目前的数据监控分析应用进行整合,全面系统地采集和分析支付业务数据,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提供高效便捷、精准性强的基础性数据服务,为实现人民银行大数据综合分析利用、探索建立金融大数据分析平台、打造数字央行、提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前瞻性、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优化系统架构。研究和加快支付系统技术架构转型。随着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支付系统面临的处理压力不断增大。为更好地提升业务处理容量,适应多样化灵活部署的需求,满足国家对关键业务信息系统自主可控要求,未来清算总中心会在巩固集中式架构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加强交易系统分布式架构研究,加快推进支付系统技术架构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做好金融基础设施顶层设计,提升资源共享效率,保障支付系统的异构多活和高可用性,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全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支付清算服务。